繼續往下介紹,但似乎要湊齊一百部有點困難:

41. 《穆雪德》(1967):布列松的作品,不知道是不是主演的西島大叔說,讓我挨揍可以,但一定要選一部布列松的電影?

42. 《將軍號》(1926):巴斯特‧基頓的默片傑作。片中秀二放了一部有靈魂出竅劇情的默片,應該就是出自基頓的《少年福爾摩斯》。

43. 《聖女貞德受難記》(1927):又來一部默片,出自丹麥導演德萊葉之手,他也是另一個在電影史上擁有不朽地位的人物。他充滿象徵性的電影語言,讓我們看到在默片時期,電影的表現力就已如此豐富。《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經常被拿來當作表現主義的範本,片中的構圖經常呈現扭曲的狀態,用構圖來象徵人物的處境或心理狀態。

44. 《大地之歌》(1955):在印度的電影又唱又跳之前,其實在很多人心中,想到印度電影會想到的是薩耶吉‧雷,他所留下的「阿普三部曲」──大地之歌、大河之歌、大樹之歌,是最受好評、也最為人知的三部作品,用阿普這個人的成長,來顯示人與土地、人與父母、人與妻子小孩的關係,以貧苦的低下階層為主角,但又不顯得悲情,十分有生命力。Cut選中的是第一部,我看過第三部《大樹之歌》(不是大樹哥~~)。

45. 《波坦金戰艦》(1925):默片時期的另一部曠世巨作,也是為後來的電影語言開先河的一部劃時代傑作,蘇聯導演艾森斯坦的作品。我想很多人都聽過「蒙太奇」這個詞,在法文裡,「蒙太奇」就是剪接的意思,而艾森斯坦所開創的電影「蒙太奇理論」,就是想藉由剪接與畫面的前後並置,碰撞出不同的意義和更強大的效果。書上說艾森斯坦常用中國的會意字來解釋蒙太奇(這位先生可真神,中國字也知道),他說,中國字的「口」跟「犬」加起來,不是狗的嘴吧,而是狗叫的意思,蒙太奇理論要追求的,就是這樣的效果。

舉例來說,第一個鏡頭是一對男女站在窗口深情對望,下一幕是飄起來的窗簾和美麗的月亮,再接回窗戶時那對男女已經不見了,然後就接第二天的日出。我想,現代的電影觀眾大概都會把上述這一場戲理解為這對男女度過了浪漫的一夜。這就是蒙太奇。從電影只是一個鏡頭對著火車拍,到能想出用剪接來製造更多意義,也不過三十年的時間,實在很佩服古人啊!

讓我破例插入一段影片,這段「奧德薩石階」是本片最經典的一段。導演將全景、特寫互相穿插,有時呈現的是視線鏡頭,有時呈現的是人物反應,剪接起來變成極具震撼力的一場戲。

 

46. 《2001太空漫遊》(1968):庫柏力克的電影再度入選。一部影響力極大的科幻電影,希望能在大銀幕上看。

47. 《晚春》(1949):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小津的電影年輕時不太懂得欣賞,以前看《東京物語》也是看得零零散散。小津的電影都是很生活的題材,他拍攝的視線高度就是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的高度,不想帶有批判的角度,有一種觀眾和片中角色平行的感覺,更能將自己代入他們的心境。也許現在可以再重新看一下他的電影。

48. 《搜索者》(1956):美國西部片大師約翰‧福特的代表作之一,由西部片巨星約翰‧韋恩主演。

49. 《蜘蛛巢城》(1957):黑澤明的作品二度入選,將莎士比亞的《馬克白》,搬到了日本的戰國時期。

50. 《雨夜物語》(1953):日本導演溝口健二的電影。以中國的故事來比喻的話,有點像是聊齋和陳世美的結合,但並不是說背後的寓意完全相同。溝口喜歡拍女人,讓她們的身體上或心靈上受盡各種磨難和困苦,從中表現女人的堅忍和純潔,而且不幸的根源還經常是男人......

51. 《八又二分之一》(1963):義大利名導費里尼的作品二度入選。最近大家有機會在電影院看這部經典了!

       工商廣告時間 【義大利經典大師系列影展—費里尼】9/7-9/20  梅花戲院

                          博客來預售

52. 《大國民》(1941):美國導演奧森‧威爾斯一鳴驚人的處女作,也是常掛於影史百大經典的一部電影。要說內容有甚麼驚人之處,其實還好,主要是美學方面的成就讓它永垂不朽。

53. 《野草莓》(1957):敝人最愛的瑞典導演柏格曼的代表作,將死亡將至的恐懼和孤獨,用回憶、幻覺、夢境交錯的方式呈現。死亡絕對是柏格漫電影的一大主題,可參考畢人拙作《柏格曼三重奏:劇場、電影、法羅島》

54. 《南方》(1983):喔喔喔,會選到這部片真是太好了,真的是內行。本片是西班牙導演維克多‧艾力賽的作品,我在2004年的台北電影節看到他的電影以後驚艷不已,到了想膜拜的程度。他十年才拍一部電影,所以作品很少,但是他對光影的運用實在太美了,而且我好喜歡他幽微的電影語言和政治指涉。

翻出自己以前的筆記:

南方讓我非常感動,剛開始有點魔幻寫實的味道。故事是以小女孩第一人稱來敘述,可是在小女孩拆解父親神話的同時
,魔幻的味道漸漸不見,取而代之是對一個人的幽遠同情、憐憫,試著懷想那從未見過的南方普照,和從未言明的,父親內心傷痛,時代的傷痛。

裡面一段父親寫給故鄉舊情人的信很有意思。這位女性當了電影明星,父親進了電影院看她的作品,她在片中遭人槍殺死亡
,父親感到很不安,寫了一封信給舊情人:

「因為電影中的死亡,雖然明知是假的,卻仍然想確定你是否活著。」

55. 《薄荷糖》(2000):韓國導演李滄東的電影。有些導演你會為他的手法而震憾,有些導演你會因為他的劇情而感動,但是像這樣形式不只是形式,形式賦予內容更深意義的電影,真的不多。本片所用的倒敘法是每次只倒退一點點,一直到最後你終於明白薄荷糖對於主角而言,有多麼深刻和複雜的情感。去年李滄東導演在台北的映後座談,也是我參加過最棒的座談之一。 雖然大家很愛開孔子與韓國的「玩笑」,但李導演身上真的有儒者風範。「受難」是他電影裡的一貫主題,但是在黑暗中卻又有一線光亮透了進來,仿若他的電影《密陽》裡,最後在院子裡的那道光線。不是會讓你快樂的電影,但也不會讓你絕望。

56. 《波西米亞生活》(1992):芬蘭導演郭力斯馬基的早期作品。 他的電影很有特色,但是我真的沒辦法,兩次挑戰《沒有過去的男人》都在某一個點沉沉睡去。

57. 《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中國導演張藝謀作品。很想問「秀二」喜歡的點是什麼?不是說這部片不好,是說中國電影偏偏只選了這部。

58. 《洞》(1998):蔡明亮作品。

59. 《童年往事》(1985):侯孝賢作品。我覺得很多台灣導演在國外得到的肯定比在國內還多。好多導演來台灣都要提一提我們的侯導,一定要把他的電影補齊!

60. 《十誡》(1988):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作品。其實這套算是電視作品,共有十部一小時的影片,每一片代表天主教十誡中的一誡,不過是用現代觀點來詮釋。其中第五誡和第六誡發展成劇情長片(也不是多長啦),我非常喜歡第六誡拍成的《愛情影片》,尤其是片尾女主角改從男主角的視線來看自己的公寓,並看到自己心中的盼望,是我最喜歡的一場戲。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