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癡鬥陣俱樂部》
(請恕我接下來都用這部片的英文片名Cut來稱呼它)
哈哈,如果對西島秀俊這名日本性格俳優有點認識的話,真會覺得這個角色非他莫屬。
先看看他在本片剛開始的樣子:
圖片來源:Bitters End
很多台灣的觀眾會認識西島秀俊是因為連續劇,不過我想這名演員,或許是不討厭拍電視劇,但他更希望的是藉由電視所擴展的知名度,讓自己更有機會被電影導演相中。只要查一下他的資料,就會發現他有多熱愛電影。According to Wikipedia,西島氏喜歡去看一些單館上映的小眾電影,愛讀的書竟然是布列松導演的《Notes sur le Cinématographe》(當然是日譯本!) (我沒有看過布列松大師的任何一部電影......)
如果你很愛西島,看《Cut》那可能有點如坐針氈;除非你很熱愛電影,否則看這部電影應該得不到太大的樂趣。但是即使你很愛電影,這部電影仍然是很大的挑戰── 《Cut》將會非常嚴正地挑戰你對電影的「態度」。
西島所飾演的秀二,是一個無比熱愛電影的人。爲了他的電影夢,老哥替他借了高利貸,但秀二的電影之路走得並不順遂,暫時只是在公寓的天台上舉行著一場場的放映會,把他心目中那些早已遭人遺忘的經典,與願意來參加放映會的觀眾分享。但是,欠債要還,還不出錢的哥哥被黑社會弄死後,轉而找上秀二。為了還債,秀二決定成為人肉沙包,讓一個個想要發洩的人往他身上打,但是每打一拳都要付錢,看能不能在兩周內籌到需要的金額。秀二也是人(廢話),被打也會痛,但是他一邊挨拳頭,一邊憤怒地控訴著時下對電影藝術的踐踏,或是回想著每一場放映會的影片和人數,來忘記肉體的痛苦;在迎接下一次的人肉沙包募款大會之前,就用電影的光與影來治療身上的傷.....
毆打中:
一張好好的臉就變這樣了......
最後的結果呢?Cut! 這部電影,與其說是電影,倒不如說是一部有關電影的propaganda。比起片中提到的那些美好的經典,我敢大膽地說這部片本身也是一種對電影的刻意踐踏。片尾秀二接受一百拳的挑戰,每打一拳,秀二就回想一部電影,電影的名字也會打在銀幕上。導演非常狠,一拳也不少,逼得觀眾必須直視暴力(真那麼喜歡暴力?那就給你最直接的暴力),看得觀眾坐立難安,但也因此耐心地看完了一百部本片導演Amir Naderi(或許還有編劇們)認為影史上重要的一百部片。我無法說《Cut》是一部好看而美好的電影,但是它有一種理念在裡面,是現在的人不好意思擺明的那種態度,好像怕被別人覺得太正經、太嚴肅、太做作的一種電影態度。
這部片也讓我檢視了自己對電影的態度,也讓我想起了我還是個少女時對電影直言不諱的熱情。每個人對好看的電影當然都有自己一套標準,可是在我愛上電影之後,我也會覺得有很多好電影被世人認識得實在太少。《Cut》讓我想起了一件我都快遺忘的事情,那就是 ──
我也曾辦過放映會!
1995年,電影誕生一百周年的那一年,我決定要辦放映會。當時的我為電影短暫卻精彩的百年歷史而深深著迷,多希望能有更多人可以看到影史上的許多經典。不過招攬的對象,也僅限於班上的同學,我還不敢像秀二一樣上街去找。真不知我當時哪來的勇氣,在班會最後的臨時動議,站上台去跟全班說:「今年是電影誕生一百周年,我想在暑假的時候放一些電影,希望大家來看。」當時只跟大家酌收一部三十元的費用,場地是一位同學免費出借她們教會的一個空間,其餘的費用(雖然不多),都是我跟另外一位硬被我拉來和我合辦的同學一起出的。在這裡真的要深深地感謝她們(鞠躬)~~(PS 但人的記憶很可怕,我差不多要忘光我放了甚麼片子。大概記得的有:《驚魂記》、《洛可兄弟》、《阿飛正傳》、《橄欖樹下的情人》、《野草莓》)
熱愛電影的人,會很希望自己成為電影的傳教士;可是,藝術這種東西就有如宗教一樣,是不能強迫的,而且不是人人對影像都會有感應(就像不是每個人都聽得懂神的話)。比起文字,影像的語言是更抽象的,因為我們從小就讀寫文字,對於其他形式的創作卻是很少接觸,也很少有這方面的教育;繪畫、電影的語言,對於大眾,都是非常陌生的。更何況對於大多數的人而言,或許會認同繪畫是藝術,卻很少人會說電影是藝術。
但電影之所以迷人,就是因為它是一種眾人一起進行的儀式,是一種人人都享受得起,跟群眾站在一起的藝術啊!(不過是不是稱它為藝術,我倒是不那麼介意。)
我喜歡上電影也快要二十年了。我還記得契機是一個深夜的廣播節目,會談各種電影,也常提到奇士勞斯基、阿巴斯這些名字。我也還記得我看的第一本電影書是志文出版社的《電影與導演》,裡面講的都是柏格曼、費里尼、雷奈這樣的導演。志文出版那些書的年代台灣還很封閉,當年很多影評人都是透過很多地下管道才看到那些電影的。而我看的第一本電影人的傳記是柏格曼的自傳,第二本是《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這兩本書對我的影響很深。
上大學最讓我振奮的,就是有金馬影展和國家電影資料館。後來又有了台北電影節和許多形形色色的影展。這十幾年來,觀眾的口味一直在變。跟我差不多年代的影癡,大概是看奇士勞斯基、阿莫多瓦、伍迪艾倫、阿巴斯、伊格言、北野武等導演「長大的」,以前在x大的電影社,也會放放《去年在馬倫巴》這種艱澀到爆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電影。但是十幾年過去,影展觀眾的口味一直在改變,上面提過的那些人對於這一代的影迷而言,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們是誰,好像是只存在於書本上的人物一樣,事實上,他們很多都還沒作古啊!這一代年輕影迷好像對電影史比較沒有興趣,追求的大多是酷炫惡搞風格化的影像,對於寶萊塢歌舞片也相當熱愛。其實這樣也很好,解構了對於大師的迷思,讓電影往更多元化的方向開花結果。不過,去年看了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後大為震驚,經典還是有被重新閱讀的必要!絕‧對‧有‧必‧要!!!
這些年下來,我自己觀察自己,好像也默默把那種想傳教的心情收了起來,對於周遭的人對電影的態度,也比年輕的時候包容許多。可是看了《Cut》,我突然好想念過去的自己。我理解秀二那種孤獨的心情。我不是很喜歡跟人家討論電影,聽到電影的討論往往會讓我起雞皮疙瘩,我也相信秀二放電影未必是要跟人討論。忘記是不是柏格曼曾說過,最好的電影是無法用言語來討論的。我常覺得看小說和看電影是愛好又害怕孤獨的人所喜歡的一種嗜好,閱讀和創作本身都是在尋找同伴一同思索的一種過程。在放映機後微笑著的秀二,也只是想聽聽觀眾的笑聲和看到觀眾專注的眼神吧。所以雖然秀二每次在放映前都說大家也可以留下來討論,但他很少講甚麼話題來引導觀眾對電影的思考,頂多都只是一些介紹,我真的覺得這樣很棒。感受甚麼的,就留在心中吧!
導演也許是想,就算我用一種很生硬的方式拍了這部電影,就算我犧牲了西島俊秀的臉,但是只要有一些觀眾,因為這部片而對那些美好的電影有點興趣,一切就值得了。這部片只是一顆種子,美不美好無所謂,只希望每個接受過這場挨打洗禮的觀眾,能夠拳拳到戲肉(抱歉借用了這部片的香港譯名)。雖然表面上挨打的是西島秀俊/秀二,但衝擊最大的其實是觀賞電影的我們。我想熱愛電影的西島,應該也很高興自己接演了這部電影。
片尾的那一聲「Cut!」,只有聲音沒有影像,挺令人感動的。常有人說拍電影很難,需要資金甚麼的。我可以理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心情,但更重要的是那個「巧」字。許多導演的處女作,不都非常驚人,甚至比他們成名以後還要厲害?除了影癡之外,不可或缺的就是拍電影的人了。不常有人說,看戲的是傻子,拍戲的是瘋子嘛?聽說這部片還會有續篇,很希望看到執導演筒而且臉沒有被打爛的秀二喔!(秀二也確實是個瘋子)
下篇我將參考了日本的HMV網站,以及我自己記憶所及,介紹一下最後跟著那一百拳出場的一百部電影,但不認識的就真的不說了(子曰不知為不知)~
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