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電影記事 (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Blue 圖片來源:imdb

你想像中的情人節是怎麼樣呢?如果情人節是一個讚頌愛情的節日,那我相信它的面貌應該是更多樣的,而不只是巧克力、鮮花、和燭光晚餐。

在台灣選在情人節上映的這部電影 ──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或許是一個更貼近愛情真實面貌的故事,甜美又酸澀,濃烈又傷人。不過,這部電影不會讓你失意,它告訴你人會成長,people move on,需要的只是時間而已,只是有些人長,有些人短。

這部片就像是屬於女主角Adèle青春歲月的一部小小歷史(說是日記好像格局太小),每個人都會從她的經歷中,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

adele  Adèle

原本的法文片名其實是"La vie d'Adèle - Chapitres 1 et 2",可以翻成「阿黛兒的人生 - 第一章與第二章」吧,但是後來在國際上的英文片名是用「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台灣也跟隨英文片名來翻譯。為何會有這個「Blue」的片名呢?因為這部片是改編自一部漫畫,漫畫的名字就很接近這個英文片名。

原著漫畫中譯版已由大辣出版社出版,不過是18禁......

bleu  

圖片來源:Cue電影誌

當然,這部片去年聲名大噪的原因,除了奪得坎城影展的金棕梠大獎以外,還有那將近十分鐘的女女性愛戲。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為電影導演作傳的電影作品已經不算多,以電影導演拍攝某部電影時的過程為題材就更少了。一來是作為主角的電影導演名氣要夠大,二來是那部作品要廣為人知,要集合這兩點可不容易。

或許你會說,很多導演都很有名,很多導演的很多電影也都很有名,但又賣座又具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可不多,而且導演本身如果少了一點藝術家的狂傲,當成電影主角來拍好像也沒啥戲劇效果。

這些條件,希區考克卻統統符合(而且這位大導演已經作古......)

Alfred  

圖片來源:imdb

一兩年前有機會在大銀幕上重看了《驚魂記》(Psycho),經過修復加上是在大銀幕,很多細節可以看得更清楚,這部電影確實是又好看又偉大。更何況是在五十年前,可以想像當時的觀眾有多驚嚇! 

這部片實在有很多創舉,隨便舉幾個: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向來在電影中以關心社會底層生活著稱的導演肯‧洛區,在《天使威士忌》中同樣把焦點對準了格拉斯哥的一群社會邊緣人。看洛老以前的作品,都會現實是如此殘酷之感;雖然在《天使威士忌》中,殘酷的現實依舊,但近年來的他真的溫和了許多,加入了許多溫暖和希望,而且幽默感十足。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三月收看的電影偏小眾,除《機密真相》是好萊塢電影外,《登堂入室》和《愛慕》皆是歐洲電影。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今年的金馬在一大堆重口味的電影之餘,還夾雜了兩部較為小品的作品。

今年因為很多想看的沒畫到,卻在退而求其次的時候找到了驚喜。

拼貼幸福 Broken
 
魯佛斯諾利斯
英國│2012│DCP│彩色│90 分│輔導級

故事靈感源自於文學名著〈梅崗城故事〉,描述倫敦三個殘缺但蹣跚追求平凡幸福的家庭,如何因為一場惡意控訴與暴力事件,無力地掉進骨牌效應般的困境當中。電影透過一個女孩的眼睛,看見小鎮裡的歧視與衝突,以及人性中的軟弱與無助,更細膩地呈現三個家庭中的親子難題,成為平靜生活表象下的隱藏裂隙,彷彿稍加震動,就會完全崩裂瓦解。

劇場出身的導演,精準地抓住了故事中那令人屏息的情節張力,以神似於葛斯范桑的風格,描繪青少年生活中的失落與疑惑、甜蜜與感傷。在知名演員提姆羅斯與席尼墨菲的幫襯下,初試啼聲的愛蘿絲勞倫斯,精采地演出屬於十一歲女孩的青澀、稚嫩與善感,是備受期待的影壇新秀。提姆羅斯及席尼墨菲也都有吸睛演出。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片也是改編自真人真事,看完以後只有一個感想:Truth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

英文裡的這一句話,實在太貼切了,即使找來王牌大編劇,也編不出這樣扯的事情。

沒錯,片名所說的海尼根就是你想的那個海尼根Heineken。 

Heineken家族在1864年買下了釀酒廠,經營啤酒釀造生意,不過到了片中被綁架的Freddy Heineken接手前,家族已經喪失了大部分的股權,但是到了Freddy掌權的時候,又買回了多數股權,讓家族對於海尼根公司有絕對的控制權。

Freddy Heineken在1983年的時候,和司機一起遭到綁架。本片描述了五名綁匪從策劃犯罪到實行犯罪的過程,一直到最後束手就擒的曲折過程,成為一部娛樂性十足的犯罪電影。不過其實雖然是改編自真實事件,片中對綁匪的背景並沒有完全按照事實,而是把五名綁匪的背景完全打散,分散到各個綁匪身上,可能是不想直接「對號」,畢竟這是一部電影,不是紀錄片,也不是類戲劇XDD

除了綁匪的部分,片中也花了一些時間刻劃Freddy Heineken的性格,剛愎自大,性格專制,把妻子視為透明人,常和年輕的情婦鬼混。

先來看一下預告: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MG,看完這部片覺得菲律賓更可怕了,不過我並不是很瞭解人家,所以也只是看完電影之後的感覺。

照例先看一下預告:

 

劇情簡介:

2009 坎城影展最佳導演

一個新婚的年輕警校學生,為了賺錢而答應晚上幫忙學長出任務,沒想到一夜恐怖而殘忍的行動直擊,讓他完全難以面對自己的將來。曼多薩以手持攝影和劇烈晃動的跟拍,彷彿模擬真實發生的暴力事件,在道德的黑白界線間遊走。大量直接、血腥的性愛與殺戮畫面,令人不忍卒睹,讓觀眾既考驗觀影極限,又飽受心靈震撼。影片在當年的坎城影展,備受爭議地奪下了最佳導演獎。

曼多薩說:「原片名『Kinatay』在菲律賓文的意思即是『屠殺』,影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之前我曾為其他片子做研究,訪問過一個修犯罪學的年輕學生,他曾告訴我和片中主角類似的經歷。我最感興趣的部份是突如其來得面對死亡的感受,我覺得這完全解釋了『死亡』的難以預測。」

以上影片、簡介皆出自2012金馬國際影展


感想:在《人質》一篇中,我提到導演對人的心理狀態很有興趣,這次又是一個經過他長時間做功課以後交出的作業,這個作業並為他贏得了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金馬影展選看了兩部菲律賓導演Brillante Mendoza的作品。說實在我承認出於那種莫名的文化傲慢,常會想自動略過東南亞的片子,但我認為就跟國際情勢一樣,亞洲的勢力已經是不容忽視。舊大陸的創作力量跟經濟力量一樣日漸衰微,想從舊大陸的電影中找到驚喜之作已經很難,倒是亞洲電影正以嶄新的面孔在全世界發光發熱!

先稍微簡介一下Mendoza:

Mendosa    

這次選看了他兩部片,本想看更多但很多時間都對上班族很不利啊~~

第一部看的是《人質》(Captive)

劇情簡介:

2012 柏林影展競賽片

這部片大概是曼多薩的作品中最具政治性的一部,根據二○○一年發生在菲律賓一椿轟動國際的人質綁架事件改編,更請來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跨海主演。一群堅信穆斯林分離主義的恐怖份子闖進旅館,劫持了一群無辜遊客做為人質超過一年,以向各國政府要求贖金。影片以這群人質的觀點出發,隨著他們從海洋被帶進山裡,不僅是恐怖份子荷槍實彈的俘虜,也成了面對大自然環境考驗的犧牲品。在政治與宗教的衝突之下,曼多薩更關心的是這一整群人在精神層面上的「極限」,無論是被害者或是加害者。

曼多薩表示:「我試著將這部片拍成一個真實事件的呈現,劇本大多根據我花了很多力氣所做的研究,甚至相關當事人的證詞與說法所改編而成,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五是為了戲劇結構而添加的。」

以上電影預告、簡介、圖片皆出自2012台北金馬影展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rcello  

圖片來源:前景娛樂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常感謝前景娛樂,能夠在大銀幕上看到費里尼的作品,真是太高興了!

Il Bidone  

圖片來源:前景娛樂

《騙子》是費里尼1955年的電影,是較為早期的作品,也是跟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比較靠近的電影;即便如此,我覺得費里尼還是走出了他獨到的一條路。

在此我要奉勸各位想去看費里尼電影的觀眾,如果會錯過開頭,千萬就不要看了,因為費里尼電影的開頭都拍得很精彩。

或許沒有後期電影的奇想,但是《騙子》的開頭同樣精彩。一開始一輛車上載著三個人,在一個荒郊野外停了下來。車上的三人之中,有兩人下來換上神職人員的衣服,其中年紀較大的,穿的顯然是地位崇高的主教的服裝;另一個沒換衣服的則充當司機,並把車牌換了一下。

同時間,另一輛車也在他們旁邊停了下來,車上的人跟前面那三人交換了一下某個東西埋的地方,於是三人就繼續上路了。

毫不拖泥帶水,沒有任何多餘的東西,你就已經知道他們是--- 騙子。很多拍電影的人,應該好好看看這場戲,好好學學如何簡明扼要地拍好開場。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繼續往下介紹,但似乎要湊齊一百部有點困難:

41. 《穆雪德》(1967):布列松的作品,不知道是不是主演的西島大叔說,讓我挨揍可以,但一定要選一部布列松的電影?

42. 《將軍號》(1926):巴斯特‧基頓的默片傑作。片中秀二放了一部有靈魂出竅劇情的默片,應該就是出自基頓的《少年福爾摩斯》。

43. 《聖女貞德受難記》(1927):又來一部默片,出自丹麥導演德萊葉之手,他也是另一個在電影史上擁有不朽地位的人物。他充滿象徵性的電影語言,讓我們看到在默片時期,電影的表現力就已如此豐富。《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經常被拿來當作表現主義的範本,片中的構圖經常呈現扭曲的狀態,用構圖來象徵人物的處境或心理狀態。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續上次介紹的二十部,今次將再介紹Cut中提到的另外二十部片: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作中曾提到,在《影癡鬥陣俱樂部》(CUT)這部片最後,男主角一邊挨揍,一邊回想他所放映過的一百部片,當作精神上的支持。這一百部片其實還滿有意思的,參考了日本的HMV和自己的記憶所及,打算分幾次介紹這些電影(實在是大工程,呼~),能不能湊齊一百部就看運氣了!順序是隨意排的: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癡鬥陣俱樂部》

(請恕我接下來都用這部片的英文片名Cut來稱呼它)

哈哈,如果對西島秀俊這名日本性格俳優有點認識的話,真會覺得這個角色非他莫屬。

先看看他在本片剛開始的樣子:

cast_nishijima  

圖片來源:Bitters End

很多台灣的觀眾會認識西島秀俊是因為連續劇,不過我想這名演員,或許是不討厭拍電視劇,但他更希望的是藉由電視所擴展的知名度,讓自己更有機會被電影導演相中。只要查一下他的資料,就會發現他有多熱愛電影。According to Wikipedia,西島氏喜歡去看一些單館上映的小眾電影,愛讀的書竟然是布列松導演的《Notes sur le Cinématographe》(當然是日譯本!) (我沒有看過布列松大師的任何一部電影......)

如果你很愛西島,看《Cut》那可能有點如坐針氈;除非你很熱愛電影,否則看這部電影應該得不到太大的樂趣。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柏格曼三重奏:劇場、電影、法羅島》

 bergman背影  
圖片來源:2012台北電影節

2012年的台北電影節,在將近三個小時的柏格曼紀錄片中,畫下了完美的句點。

影片其實是由三個部分所組成。對我來說,這三個小時實在是一個美好的體驗。光是看到我如此崇拜的大師在銀幕上對我們說話,就已經感動到不行。

柏格曼是我愛上電影的起點。雖然十幾歲的時候必定看不懂那些艱澀的主題,但是好多影像都是看過就忘不了的。如《假面》裡臉部影像逐漸交疊的雙女角、燃燒的底片;《野草莓》裡主角夢見自己的靈車、手被釘子穿過去這種受難的影像;在我不太純潔的少女心上留下了陰影,從此也走上了陰沉的道路(好像小丸子裡的野口同學)。

讓我就用紀錄片裡柏格曼的話,來紀念這位大師。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盲證  

  盲證(Blind)2011
導演: 安尚勳
編劇: 崔民錫
演員: 金荷娜
俞承浩
趙熙奉 Jo Hie-bong
梁英祖
謝姬
 

《盲證》再次證明了韓國片堅強的編導水準,年輕演員的實力也都不容小覷。

是的,我知道很多人對於韓國影視的印象,停留在婆婆媽媽看的超長篇韓劇,可是韓國電影真的是另一個故事了。

先來段預告片:

 

一位雙眼失明的女子秀雅(金荷娜飾)來到警局報案,表明自己所搭的計程車可能在途中撞到人,而且把遭撞傷的被害人抬進後車廂,意圖湮滅證據且見死不救。但由於她是個盲人,警察對她的態度也是愛理不理,硬是把這個案子塞給一個剛從釜山調來首爾的趙姓警察,有點欺負人的味道。

這名趙警官(趙熙奉飾)一開始也對秀雅多所嘲弄,直到秀雅展現了敏銳的「觀察力」和分析力,趙警官才開始對她刮目相看,認為這個案子或許真有偵破的可能,開始循著秀雅給的情報多方蒐集線索。於此同時,警方也在可能的事故地點貼出了懸賞的布告,希望能有目擊證人主動向警方提供更多的情報。由於這個懸賞佈告,另一名目擊證人基燮(俞承浩飾)出現了,但他的證詞卻與秀雅的多所出入,讓警方不知該相信誰。經過一些逼問以後,基燮無法交代當時為何不報案,但對於警方和秀雅指控他為了錢而說謊感到不滿,帶著滿腹怒氣離開警局。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斷崖  

照片來源:獨步文化》 bubu's blog

「海浪」與「列車」都給人一種難以阻擋的宿命之感,因此在松本清張的作品裡經常會出現,影像化之後力量更為強烈。

我想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當你望著波濤洶湧的大海,望久了會覺得害怕,要自己趕快回神,因為好像一不小心,就會被捲入其中。

能登金剛關野鼻  荒脊斷崖  

照片來源:獨步文化》 bubu's blog

松本清張想說的故事也是一樣。人是很渺小的,而邪惡本身,是很巨大的。淺嘗輒止是一門很難的學問。

在松本清張的名作《砂之器》,說的就是用沙堆成的城堡,終究是不牢靠的,大水一來,就會變形、崩毀,甚至消失得無影無蹤。

但人往往非常愚蠢,無法面對自己的不堪,於是,只想粉飾太平。

就像人不想看自己過去的照片,藉由否認,好像那個又土又俗的人就不是自己。

這樣的主題,在《零的焦點》裡,得到了相當完整的發揮,而大師也自認是其生涯代表作。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剛去完九州在看《奇蹟》這部片,真是格外有味道。

去九州我想第一個感觸就是,老年人很多!以前去東京、京都、名古屋並沒有那麼深刻的感覺,可是到了大分、長崎之後這樣的感觸特別深。

啊,這真是一個老年化的社會。

雖然《奇蹟》標榜的主角是兒童,可是九州的風土人情和社會絕對是這部片的背景。裡面特別強調各地方的方言、飲食(明太子、輕羹、生馬肉),以及有很多老年人的事實──阿公阿嬤甚至還得養離了婚的女兒和孫子(雖也樂意)。新幹線的開通,更是爲九州帶來了希望;老的一代也想藉由新幹線的開通,讓其他地方的人看一看/吃一吃九州的特色,讓九州再活度活躍起來。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