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imdb
你想像中的情人節是怎麼樣呢?如果情人節是一個讚頌愛情的節日,那我相信它的面貌應該是更多樣的,而不只是巧克力、鮮花、和燭光晚餐。
在台灣選在情人節上映的這部電影 ──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或許是一個更貼近愛情真實面貌的故事,甜美又酸澀,濃烈又傷人。不過,這部電影不會讓你失意,它告訴你人會成長,people move on,需要的只是時間而已,只是有些人長,有些人短。
這部片就像是屬於女主角Adèle青春歲月的一部小小歷史(說是日記好像格局太小),每個人都會從她的經歷中,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
原本的法文片名其實是"La vie d'Adèle - Chapitres 1 et 2",可以翻成「阿黛兒的人生 - 第一章與第二章」吧,但是後來在國際上的英文片名是用「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台灣也跟隨英文片名來翻譯。為何會有這個「Blue」的片名呢?因為這部片是改編自一部漫畫,漫畫的名字就很接近這個英文片名。
原著漫畫中譯版已由大辣出版社出版,不過是18禁......
圖片來源:Cue電影誌
當然,這部片去年聲名大噪的原因,除了奪得坎城影展的金棕梠大獎以外,還有那將近十分鐘的女女性愛戲。我只能說,那十分鐘真的是會令人不知所措、坐立難安,可是這十分鐘絕對有必要。尤其對法國人來說,幾乎沒有愛情片會少了性這個部分。必須用那十分鐘讓你體會Adèle和Emma當時的契合,無論是身體或心靈。
Adèle和Emma 圖片來源:imdb
去年金馬影展本片導演Abdellatif Kechiche來台時,曾說過這是一個屬於所有人的故事,不希望大家過於聚焦同性戀這個部分。
我想導演想要表達的是,這是個不分同性戀或異性戀都會有共感的故事。不過,這裡面的一些對照,有些也是因為發生在一對同性戀人身上,也就更為明顯。
片中Emma的父母較為自由開放,繼父從事的是跟藝術相關的工作;Adèle的父母則是工人階級,較為保守。導演用他們的飲食還呈現出兩家人社會階級上的不同。「食色性也」,片中對於美食、性愛的諸多特寫呈現,真是對這句成語的完美詮釋。尤其一個「吃生蠔」的畫面和比喻,更是讓人看得面紅耳赤(看過的人就明白)。
因為在不同的家庭中生長,兩人對於自己的性向也有很不同的態度。身為畫家的Emma不曾掩飾自己是同性戀,Adèle卻不曾承認過有戀人,在職場上對於自己的私生活極為保護。這種家庭所帶來的影響,也顯現在他們所追求的人生上 -- Adèle立志當老師,喜歡安定的生活,後來也實現了這一個願望;Emma是一個野心勃勃的藝術家,極想在藝壇大展鴻圖,同時也認為Adèle的人生應該不只於此,應該發展自己的寫作潛能,不該只為她而活。片中Adèle就像一個賢內助一樣,在背後默默支持著Emma,為她張羅一切生活細節。Emma的朋友都是藝術家和知識份子,Adèle很難融入他們的對話之中。但其實沒有怎樣的人生和生活才是正解,我喜歡導演把兩人都刻劃得很飽滿,自由奔放是一種活法,但為他人付出的人也不見得就不快樂。這一切的差異在戀情正熾的時候也許都不算什麼,但等到愛情降溫、彼此的人生進入不同的階段後,這種差異就會顯得深刻而尖銳。
導演在片中用了大量的特寫在兩個女主角身上,她們的肌膚和髮絲都在訴說著青春真好。每次Adèle的人生重大時刻都會有一場跳舞的戲,這或許是平常看似安靜內向的她,另外一種生命表達吧,而且也增加了電影的動感。無論是從電影的形式和內容來看,本片都是上乘之作。雖然是一部關於愛情的電影,卻蘊含著更深刻的內裡。
最後更要推薦兩位女主角的演出,實在太驚人了。這種演出如果放到好萊塢(基本上這種電影就不可能在好萊塢出現),絕對打死一竿子所謂「演技很好」的美國新生代女演員,只能說歐洲的藝術養分還是好多了。飾演Emma的Léa Seydoux,前一陣子有另一部作品《愛慾來襲時》在台灣上映,只能說她實在太有魅力太百變了,我看好她可以成為新一代的演技派法國女神。
飾演Emma的Léa Seydoux和本片導演Abdellatif Kechiche 圖片來源:imdb
女神獨照 (她拍電影時不化那麼多妝更好看呢)
圖片來源:imdb
PS 我好喜歡電影的結局,雖然心也感到一點點刺痛,卻也感受到人的生命力。想寫些甚麼卻又表達不好,還是讓大家自己看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