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往下介紹,但似乎要湊齊一百部有點困難:

41. 《穆雪德》(1967):布列松的作品,不知道是不是主演的西島大叔說,讓我挨揍可以,但一定要選一部布列松的電影?

42. 《將軍號》(1926):巴斯特‧基頓的默片傑作。片中秀二放了一部有靈魂出竅劇情的默片,應該就是出自基頓的《少年福爾摩斯》。

43. 《聖女貞德受難記》(1927):又來一部默片,出自丹麥導演德萊葉之手,他也是另一個在電影史上擁有不朽地位的人物。他充滿象徵性的電影語言,讓我們看到在默片時期,電影的表現力就已如此豐富。《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經常被拿來當作表現主義的範本,片中的構圖經常呈現扭曲的狀態,用構圖來象徵人物的處境或心理狀態。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續上次介紹的二十部,今次將再介紹Cut中提到的另外二十部片: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作中曾提到,在《影癡鬥陣俱樂部》(CUT)這部片最後,男主角一邊挨揍,一邊回想他所放映過的一百部片,當作精神上的支持。這一百部片其實還滿有意思的,參考了日本的HMV和自己的記憶所及,打算分幾次介紹這些電影(實在是大工程,呼~),能不能湊齊一百部就看運氣了!順序是隨意排的: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癡鬥陣俱樂部》

(請恕我接下來都用這部片的英文片名Cut來稱呼它)

哈哈,如果對西島秀俊這名日本性格俳優有點認識的話,真會覺得這個角色非他莫屬。

先看看他在本片剛開始的樣子:

cast_nishijima  

圖片來源:Bitters End

很多台灣的觀眾會認識西島秀俊是因為連續劇,不過我想這名演員,或許是不討厭拍電視劇,但他更希望的是藉由電視所擴展的知名度,讓自己更有機會被電影導演相中。只要查一下他的資料,就會發現他有多熱愛電影。According to Wikipedia,西島氏喜歡去看一些單館上映的小眾電影,愛讀的書竟然是布列松導演的《Notes sur le Cinématographe》(當然是日譯本!) (我沒有看過布列松大師的任何一部電影......)

如果你很愛西島,看《Cut》那可能有點如坐針氈;除非你很熱愛電影,否則看這部電影應該得不到太大的樂趣。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柏格曼三重奏:劇場、電影、法羅島》

 bergman背影  
圖片來源:2012台北電影節

2012年的台北電影節,在將近三個小時的柏格曼紀錄片中,畫下了完美的句點。

影片其實是由三個部分所組成。對我來說,這三個小時實在是一個美好的體驗。光是看到我如此崇拜的大師在銀幕上對我們說話,就已經感動到不行。

柏格曼是我愛上電影的起點。雖然十幾歲的時候必定看不懂那些艱澀的主題,但是好多影像都是看過就忘不了的。如《假面》裡臉部影像逐漸交疊的雙女角、燃燒的底片;《野草莓》裡主角夢見自己的靈車、手被釘子穿過去這種受難的影像;在我不太純潔的少女心上留下了陰影,從此也走上了陰沉的道路(好像小丸子裡的野口同學)。

讓我就用紀錄片裡柏格曼的話,來紀念這位大師。

文章標籤

K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